当前位置:主页 > 观点 >

孩子的性格,3分天注定,7分靠后天。

  生活中,外向开朗、热情大方的孩子总是更受欢迎。内向怕生的孩子,有的时候会被认为“懦弱”“没出息”的表现。但是,也有人说,怕生的孩子比不怕生的孩子更聪明。

  怕生和不怕生,真的和智商有关系吗?

  事实上,目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怕生的孩子更加聪明。相反,如果孩子过分怕生,已经到了见陌生人就哭,或者即使在没有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,父母离开一小会也会感到焦虑不安,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了。

  孩子为什么会怕生?

  怕生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,是孩子经过不断的社会性发展,获得感知、辨别和记忆能力的表现。面对陌生人,孩子意识到是与家人不同的个体,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,因此可能会通过闪躲、哭闹等方式引起注意,启动自我保护机制

  一般来说,在3-4月大的时候,孩子已经基本上能分辨父母了。父母向自己走来,会表现出高兴的情绪。当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,就会大声哭闹。

  在5个月大的时候,随着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,识别能力的不断增强,孩子已经可以明显区分父母和陌生人。

  在6个月大的时候,孩子的情绪和人际交往获得进一步的发展,对于不同的家庭成员,会有不同的亲近程度的表现。

  在8-12个月大的时候,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,总是想挣脱父母的怀抱去探索世界。但是,孩子依然会非常依恋父母,对于陌生的人和事,可能会出现抗拒、胆怯的样子。

  到了2-3岁,出于共性,孩子依然会有怕生的表现。但是,由于遗传因素、家庭因素、社会因素等因素的影响,孩子怕生的程度会逐渐显现出差异化。

  怕生好还是不怕生好?

  对于这个问题,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看法。

 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怕生好,不怕生的孩子胆子大、自来熟,对谁都很热情,社交能力杠杠的。无论是在学校,还是以后出去社会了,都很吃香。

 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怕生好,现在社会这么复杂,坑蒙拐骗的事情时有发生,孩子怕生,说明警惕性更强,不容易上当受骗,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保护。

  你怎么看呢?

  歪妈觉得,怕生和不怕生,是孩子不同阶段的表现。在孩子认知形成的阶段,怕生是一件正常的事。怕生,也是亲子之间有紧密情感联系的一种表现,说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十分稳定和亲密。

  但是,随着孩子活动范围的扩大,家长就不能任其发展了,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。否则,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赖感,对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。比如:

  1. 让孩子多接触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员,或者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,创造孩子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,增加社会交往,降低孩子的认生程度。

  2.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,多点耐心,不要孩子一问什么,就不耐烦地回答,或者直接装作听不见,容易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受挫,形成怕生、害羞、内向的性格。

  3. 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,事事都包办,这样做很难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甚至会让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,导致其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,容易对陌生的人和事产生胆怯心理。

怕生到一定程度要警惕

  所以,我们不能通过怕生和不怕生来评价一个孩子聪不聪明。怕生和不怕生,是一种社会化表现。人在社会中生存,是无法避免与人接触的。在孩子小的时候,怕生是一种自我保护。等到孩子大了一点,逐渐适应了社会化进程,怕生的情况一般都会有所好转。

  如果孩子到了2-3岁,还是非常害怕生人,见到生人就眼神躲闪、大声哭闹、非常焦虑,或者即使在家里,父母上个厕所、晾个衣服,孩子转身见不到,也会哭个不停,家长就要警惕了,可能是焦虑症的表现,应及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对孩子异常怕生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评估。

  还有一种孩子怕生的情况更复杂、更严重,那就是自闭症

  近年来,自闭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。数据显示,2016年,我国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已经达到1000万。

  自闭症的症状是各式各样的,有的孩子脾气暴躁,有的孩子性格温和;有的孩子内向沉默,有的孩子很爱说话;有的孩子智力低下,有的孩子智商超高……

  歪妈的小区里就有一个自闭症儿童,我经常看到他妈妈带着他在小区的花园里玩,教他认识花草树木,感受蓝天白云。有一次路过的时候,和他妈妈聊了几句,得知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出现了明显的自闭症症状:不愿意主动和人说话、不跟小伙伴玩耍、不跟人有眼神交流、缺乏情感上的互动……

  那时候,他妈妈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只是单纯地以为孩子性格内向、怕生,等长大一点就好了。然而,到了后面,孩子甚至都不愿意和父母有肢体的接触了,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
  所以说,怕生不可怕,但也是有一个程度的。当孩子过分怕生,已经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的时候,家长应该多个心眼,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,以免导致事态严重化,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。

  写在最后:

  孩子的性格,3分天注定,7分靠后天。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开朗、独立坚强。在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阶段,家长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,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分享至:

相关阅读